济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济源思礼镇middot思礼村为纪念革
TUhjnbcbe - 2021/4/29 17:46:00

公告原文:

根据《河南省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济源示范区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确认名单拟在济源市人民*府门户网站、济源人事考试网公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名单确定标准本次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为40分。参加面试确认的人员根据拟录用职位人数与参加面试人数1∶3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确定。笔试有一科缺考、作弊或成绩为零分等情况,以及达不到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不得进入面试。二、面试确认时间年9月27日—9月28日上午8:30—12:00下午15:00—17:30三、面试确认地点济源市民之家C区4楼公共服务区四、面试确认应提供资料面试确认前,考生须自行下载填写《济源示范区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确认表》,如实填写本人真实、完整的学习经历(含目前在读学习方式、所学专业、学制等)和工作经历等。面试确认时,应试人员应如实提供:1.报名登记表(登陆济源人事考试网打印);2.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准考证等原件以及报考职位要求的其他材料。3.在职人员须提交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4.我省招募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须提交相应的服务证书或证明;5.退役大学生士兵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须提交入伍通知书、退伍证;6.招考职位对基层工作经历和*治面貌、从业资格等有要求的,须提交有关证书、证明。以上各类证书、证明等材料须提供复印件2份。五、其他事宜1.请参加面试确认人员主动与示范区*工委组织部联系,确保按时按要求参加面试确认。(1)通过面试确认的,发放《济源示范区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通知单》,签订面试考生承诺书,领取面试应试者须知、防疫注意事项、考生所在地及途径地统计表、考生健康状况统计表等。面试确认不合格的,取消面试资格。(2)未按要求参加面试确认的,视为自愿放弃。主动放弃面试的应试者应提交书面声明。(3)面试确认期间出现应试人员空缺时,发布递补公告,并从报考同一职位的人员中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递补。递补只进行一次。2.济源市人民*府门户网站(
TUhjnbcbe - 2021/4/29 17:46: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77.html

思礼镇·思礼村

为纪念革命烈士改名为思礼村,现为镇*府所在地。清明有武山庙会,规模浩大。

思礼村坐落于虎山之山头前,故依山而名,始名虎山头村。迨唐朝初年,唐人避唐李太祖之讳,呼虎为武,邑人记虎山为武山,村亦改称武山头村。民国初期,改称武山镇。民国二十二年农历九月,中国共产*济源县委员会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于思礼同志,在村中牺牲。翌年一月,中共济源县委和抗日县*府召开联席扩大会议,宣布上级决定,将武山镇改称思礼镇。迨年9月济源解放后,始正式用思礼镇名称。年改为思礼村。

思礼村全村总面积亩,全村户,农业人口余人,耕地面积亩,12个居民小组。

近年来,思礼村也先后获评济源市“生态文明示范村”、思礼镇“服务市、镇重点项目建设先进村”、“平安建设及综治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村名的由来

思礼村原名武山村,民国时为武山镇。年10月,时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于思礼,不幸被伪*抓住。经严刑拷打一无所获。伪*穷凶极恶,恼羞成怒,将于思礼在村北的万羊山前活埋。年,济源县抗日民主*府为纪念他,中共济源县委和抗日县*府召开联席扩大会议,宣布上级决定,将其就义的济源行*四区武山镇更名为思礼镇,以资纪念。当时武山为区公所的所在地,是“集镇”,而并非行*区划意义上的“镇”,后来,称之为思礼村。

关于武山的故事

武山位于思礼村北,海拔米。山名的来历可以上溯到隋代之前,相传此山与北武当山(即金炉顶)一脉相连,简称武山;又因它的走向在村北戛然而止,势如虎头,亦称虎头山或虎山。北周大象元年(),山顶建九仙圣母庙,因祈子灵验,武山又称母山。据《济源县志》载:“母山即武山,在县西北十二里,上有九仙圣母庙,远近祈子都多灵验,每甲子日连袂登山络绎如云。”又传,武山因当年在山上建庙时万羊驮物和祈子还愿者献羊上万,又称万羊山;唐时因避唐太祖李虎之讳,称“武山”而避“虎山”。武则天登基后,又因避“武”改称虎山。

文物古迹

汉代墓葬群

汉代墓葬群在思礼村卢仝文化苑内,多为平顶空心砖墓,墓道与墓室同宽,构筑方式均为先凿土圹穴,然后在墓底平铺空心砖一层,空心砖表面均成行模印柿蒂纹或四乳纹,纹饰精美。该墓造型规整,在棺木四壁砌空心砖代替外层棺椁,组成棺室,体现了汉代富人阶层的建墓特征。

汉代陶器

汉代陶器 年4月,思礼村在进行卢仝文化苑施工时,发现一处汉代墓葬群。经市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主要有:陶壶、陶盒、陶鼎、陶盘、陶俑头,表面均施彩绘,较为精美。陶鼎为仿铜礼器,双耳,圜底,下接三蹄足,鼎口上有覆钵式盖,与鼎身浑然一体,通体黑地,施满红、白、灰彩图案,器盖施“S”形云纹。陶壶为敞口、短颈、溜肩造型,平底,带盖,壶口颈部以红彩绘出倒三角几何纹。腹部描绘云龙纹,极为飘逸活泼且具有韵律感。腹部两侧各贴一个衔环铺首,也是仿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女俑头,采用合模方法制成,内部中空。俑为双髻发式,阔耳圆脸,樱桃小嘴。面部涂成粉红色,唯有嘴唇部分为鲜红色,显得灵动活泼。这种俑是用泥土做头部进行烧制,身体用木杆代替,将俑头罩在木杆上,一同置入墓中陪葬。陶器组合彩绘装饰风格一致,以黑地施红白*彩,显得庄严而肃穆。墓葬随葬品组合完整,以鼎、壶、盒、盘、陶俑头组成一套,时代特征明显,初步判断为西汉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博士认为,此处是唐代名人卢仝的埋葬地,对研究思礼一带汉代与唐代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武山寨

思礼村旧称武山。武山寨始建于明朝末年,当时战火频繁,社会动荡。村民就地挖沟起土筑寨,建成墙高壕深的“万全寨”,亦称“万泉寨”。寨墙高约6米许,顶宽约4米,寨壕沟宽约12米,深约10米。寨墙洞开5门,镶嵌石额:东门刻“万全寨”“卢仝故里”,东南角水门刻“山高水长”,西门遥望玉皇寨刻“金炉毓秀”,南门面临洪涧河刻“洪涧泽民”,北门面向卢仝墓刻“玉川凝祥”。

寨内主要有东西走向三条街。水门至西门谓之“南大街”,街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时为济源县西重要的商贸之地。东门至西沟谓之“北大街”,由南门纵穿南街、北街、后街,谓之“中大街”。南大街建有戏楼和“*龙庙”,中大街建有“卢氏宗祠”。西门内有一数十亩大的天然土墩,高约4米,自然成寨,寨门建“关公庙”。武山寨自明末清初建成之后,几百年间曾多次经历战火。年9月13日,我太岳四分区十八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盘踞在寨内的伪*孔宪甫部发起进攻,几经进攻方重创守敌,可见易守难攻。寨墙在20世纪50代还有部分残存,后因村民取土逐渐消失。

万羊山九仙圣母祠

万羊山九仙圣母祠位于思礼村北万羊山顶,正殿并列九座女神像,彩绘描金,俗称九仙圣母。据明朝碑记:“自周之时,旧有其迹。”近考庙墙有唐砖,可证最迟建于唐朝,历代时有修补。祠东稍低处为白衣大士庙、广生殿。明、清时香火极盛,每年清明节庙会,远近前来朝拜进香者人流如潮,善男信女上山献羊,求神保佑,因所献白羊数以万计,集群上山,如朵朵白云,故称万羊山。

思礼村石榴寺

思礼村石榴寺位于思礼村北,始建于隋开皇年间。背靠万羊山,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从南向北有山门殿、天王殿、菩萨殿,东西廊房,前后院内有三棵大石榴树,故名“石榴寺”。中唐后期,两边廊房为村学所用。唐代著名诗人卢仝曾在此读书。相传由于卢仝读书刻苦,寺内菩萨保佑,每当炎夏之日,卢仝在东房读书,石榴树荫遮东房;卢仝在西房读书,石榴树荫遮西房。至明清时期,寺院虽经历代修缮,仍损毁严重,几近为墟。年重修。

思礼村*龙庙

思礼村*龙庙位于思礼村南大街中段路北,始建年代失考。现已不存。据村民回忆,该庙坐北向南,分前后两个几乎连体的大殿。正殿高约10米,面积约60平方米。殿顶覆盖*色琉璃瓦,殿脊用*、蓝、绿琉璃砖和筒瓦砌成。脊顶正中,耸立一金*葫芦,两侧系以环链。脊的两端各饰一龙形的鸱尾,张口衔脊。脊壁饰有*色蟠龙、绿色狻猊。两旁的山梁,筒瓦砌合,前饰龙头,飞檐栱角。庙宇前有三层梯台,正殿居高台,前沿插廓。台前砌条石,高1.3米。台阶下为献殿,宽敞明亮,台阶高约1.7米。台阶前为约亩许的平台。平台东西各长两棵古槐,主干粗3米余。西边的槐树有三条根隆起地面,盘若龙蛇。东槐树枝杈中,有两枝粗约1.3米,彼此相距约1米,中间有一横枝相连,天成“连理”。

思礼村卢氏祖碑

思礼村卢氏祖碑 该碑位于思礼村委办公楼东北角。原碑高厘米,宽65厘米,厚19厘米。始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廪生弓一敬书,庠生中芳篆额。因“历年久远,碑石崩坏”,族人又于清咸丰四年()立石。因年久字迹模糊,年族人又在新建的卢仝文化苑卢仝墓前重立。新碑高2米,宽0.79米,厚0.2米。碑文(注:新碑上刻的是旧碑上的原文)记载了始祖卢伯通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南十里铺,率四子移居济源城西武山(今思礼村),之后“侄儿亦来”,其中“二公当*于亳,此处奉祀实为四门”(编者注:即卢伯通除老二以外的三个儿子和侄儿)的情况。该碑对于研究卢氏源流有重要价值。

武山清明节庙会

武山清明庙会 武山清明会和庙街的小满会,是过去济源乃至怀庆府最大的庙会。武山清明会的来历,与其他大大小小的庙会一样,皆以求神拜佛或谒仰纪念为起因,随之出现商业贸易活动,并且,约定俗成。清明会的起始年代,据考始于北周,兴于唐代。始于北周,是因为北周大象元年()武山顶上建起了九仙圣母庙,清明时节前来祈子还愿的络绎不绝,人气旺则商业兴。据说当年修庙时因山高坡陡,砖、灰、瓦之类的东西,主要靠山羊驮运。山羊在修庙中的付出,赢得“九仙圣母”的赞赏和宠爱,香客投其所好,故许下为“九仙圣母”“献羊”之愿。每年清明这天,如愿的虔诚香客,牵着披红挂绿的“献羊”,由鼓乐引领,沿着崎岖羊肠小道,吹吹打打上山祭祀还愿。香客、看客,近者从济源境内,远者从怀府各县、*河南岸、山西晋东南,不约而同、纷至沓来。数以万计的“献羊”如朵朵白云,仿佛在漫山遍野流动,故武山村北的虎头山又得名万羊山。早从雄鸡报晓,晚至夕阳西坠,唢呐声声,鼓乐阵阵,鞭炮齐鸣,不绝于耳,迎来送往,络绎不绝。那场面、那场景,蔚为壮观。渐渐地,也就约定俗成,形成了清明大会。兴于唐代,是因为清明会还与卢仝有关。卢仝是唐代著名诗人,并有“茶仙”之称。因他与外界交往频繁,其中不乏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唐朝倡导儒、道、释三教融合,名道、高僧、大儒在济源往来如梭。尤其卢仝和韩愈既是乡邻,又嗜好喝茶,关系甚笃,经常相会。卢仝家乡清明庙会的“献羊祭祀”活动,为文人雅士积聚搭起平台。与会者摆上果品佳肴,或祭天地、或拜祖宗,叙旧、品茶、吟诗、赋画,远县近乡的人都来看热闹,带来轰动的“名人效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年复一年,聚会的人越来越多,人多了,商贾和买东西的消费人群自然也多,于是武山清明庙会规模愈发宏大,热闹非凡。

思礼村卢仝煎茶技艺

卢仝煎茶技艺 是指唐代韩孟派著名诗人、武山村(今思礼村)人“茶仙”卢仝所创制的、在当地流传至今的鉴茶、煎茶、饮茶、禅茶等各种方法和技艺。其主要特征,一是讲究“煎”和“煮”,即文火和旺火的相互配合。通过“煎”和“煮”,使茶叶所含的植物精华全部释放出来,完全不同于南方的“泡茶”或“沏茶”。所用燃料和水也很有讲究,要用炭火或者藤火煎煮,上等水要取自深山石缝里流出的泌泉水及时煎煮,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甘甜、新鲜,且取水时间选在鸟归巢、鱼沉底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时取出的水没有污染和杂质。二是讲究大口喝、大碗饮,特别强调痛饮,使饮者感觉浑身通透,精神清爽,与南方的小碗饮、小口品形成鲜明对照。三是所用的茶叶都来自附近王屋山山区的药茶、野茶,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功效。四是为文人骚客提供了赋诗、歌吟、交流、宣泄、展示自我风流潇洒的平台,使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人文性特征。其重要价值有三,一是文化价值。该技艺包容了“克明俊德,格物致知,以身许国,穷通兼达”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的道家意识,以及“禅茶一味,梵我一如,普爱万物,见性成佛”的佛家理念。二是科学价值。茶叶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运用该技艺选取不同种类的茶叶喝茶,达到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目的,这在医药界已有共识。三是社会价值。该技艺操作简单便捷,为当地民间传统的饮茶方式,通过喝茶进行待客、交友、谈心、吟诗,对人们起到了“和静怡真”的真善美教育,让人们在得到身体快感的同时,精神和心理也得到了享受和满足。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了情感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施以礼法、礼仪教育,和谐了家庭与社会。卢仝煎茶技艺,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卢仝文化苑简介

卢仝文化苑位于思礼镇思礼村北的万羊山下。该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北向南呈阶梯分布。一阶梯南端有卢仝故里牌坊、武山剧场、卢仝故里碑亭、石刻“卢仝简介”、《七碗茶歌》、《月蚀诗》、卢仝文化展馆等。二阶梯主要建筑有汉白玉卢仝雕像、茶具及诗书文化雕塑和汉白玉文化墙浮雕。三阶梯上有“卢仝墓”、卢仝墓碑和卢氏先祖碑。卢仝文化苑成为当今卢仝文化活动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卢仝和“七碗茶歌”

卢仝是我国中唐时期韩孟诗派的著名诗人,他在中国诗歌诗史上独辟蹊径、开山立派,其诗风雄放浪漫,奇诡险怪,韩愈称其“工”,世称“卢仝体”。卢仝文化,主要包括他的诗歌和茶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和茶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卢仝存世诗歌近百首,其中《月蚀诗》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亦称“七碗茶歌”),为经典代表。前者确立了卢仝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后者则让卢仝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千古留名。《月蚀诗》几乎垄断了前世“月蚀”类的题材,后人凡写月食类诗词,无不以卢仝为祖。卢仝在《月蚀诗》中借天象言*事,寓情于景,借题发挥,将主观想象发挥到了极致,并把世间各种传说囊括其中,在多维度中纵横驰骋,犹如倒海翻江;在浩瀚的天宇中铺展张扬,令人拍案叫绝。“七碗茶歌”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之作,卢仝用诗的形式,把煎茶的过程、饮茶的感受描写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把饮茶上升到了空前绝后的精神境界。千百年来,“七碗茶歌”一直流传在人们的口头和心田:或高吟之,或评说之,或训释之,或征引之;书之于竹帛者有之,镌之于木石者有之,铭之于杯壶者有之,题之于画作者有之;悬于大雅之堂者有之,饰于清斋茅舍者有之,呈于摩崖石刻者有之,谱于山歌俚曲者有之。“七碗茶歌”使卢仝人以诗名,诗以茶名,成为后世茶人只能品味而无法复制、只能传唱而无法超越的绝唱。有资料显示,唐宋诗词中,涉及卢仝及其“七碗茶歌”的就有余处。“七碗茶歌”还远涉重洋,播及海外,被日本“茶道”视为精髓,他们奉卢仝为“茶道”始祖。因此,茶界学者把卢仝“七碗茶歌”概括为:拓展了中国茶文学艺术,开创了饮茶的神奇意境,推动了国民饮茶的普及,向世界传播了中国茶文化。

民间传说

以茶代酒说

贾岛是唐代“韩孟诗派”的诗人,有一天,他从河北范阳千里迢迢来济源看望卢仝。卢仝吩咐妻子魏氏准备饭菜款待。时近中午,卢仝翻遍屋子,也找不到买二两酒的钱,想外出借贷,但又恐失斯文。吃饭时,卢仝道:“贤弟有所不知,近来家中生活窘迫。您我既是同乡,又为好友,远道而来,本应备酒席款待,无奈囊中羞涩,如此粗茶淡饭,实在难表敬意,愧煞我也。吴国君主孙皓有言‘密赐茶荈以代酒’,咱兄弟俩今天就以茶代酒,凑合着吃吧。”难怪苏轼在《安国寺寻春》一诗中写道:“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

樵夫桥的传说

樵夫桥的传说 古代武山村西有一座石板桥,桥下清流潺潺。夏秋时节,“茶仙”卢仝常和村民在此纳凉赏月,故称“望月桥”。该桥的更名,与一个人有关。相传唐朝一官员,因对朝*不满,辞官隐居武山,以樵薪谋生,人称“樵夫”。卢仝与其*见相同,往来甚密。后来樵夫闻朝中*变,奸臣篡权,便撞桥而死。卢仝感其节,将此桥更名“樵夫桥”。

卢仝烹制竹叶茶

 相传有一天,卢仝与韩愈在济源玉川泉的竹林旁品尝菊花茶和冬凌茶。菊花茶清苦人心恹,冬凌茶苦涩难下咽,二人不爽。韩愈顺手摘下身边的竹串子,将其浸泡试饮。结果,未经炮制的竹串子茶,苦涩有余而清香不足。这时,卢仝舀来甘甜的泉水和竹串子烹煮,味道变得清心柔绵,制成了一道茶之上品。韩愈喝着卢仝烹煮的竹叶茶,连连点头称赞:“你真不愧是茶仙呀!”

“涂鸦”典故的来历

“涂鸦”典故,源于唐人卢仝。卢仝生二子“添丁”的次年,好友韩愈寄诗云:“去岁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耘籽。”儿时的添丁顽皮好动,时常用墨汁把卢仝的诗书弄得一塌糊涂。卢仝为此在《示添丁》一诗中写道:“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涂抹诗书如老鸦”演化成“涂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详释)。

“陆卢遗风”传佳话

为纪念陆羽、卢仝两位茶界名家,中国的茶楼、茶肆、茶叶店往往都有“陆卢遗风”的题字。据说这四个字源于陆羽上门“讨茶”与卢仝结识的一段佳话。有一天,陆羽提着一只竹篮,篮上盖了块白布,来到一户人家门口,闻到扑鼻的茶香,便准备进去。门公冷冷地问:“做啥?”陆羽笑嘻嘻地说:“讨茶。”门公怕听错,又问了一句:“讨饭还是讨茶?”陆羽彬彬有礼地说:“求门公赐茶。”门公感到这个人好奇怪,清早不讨饭却讨茶?况且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叫花子讨茶。细看相貌,眉清目秀,衣冠楚楚,却不像是个讨饭的,于是就倒了一盅茶给他。陆羽香茶入口,暗自称赞:好茶!心想,门公能喝如此好茶,想必主人用的茶会更好。于是“得寸进尺”,又对门公说:“烦劳门公,我想求见主人。”门公看此人不凡,便进去禀报:“禀老爷,有一个要茶的花子求见。”卢仝觉得好笑:“只有要饭的花子,哪来要茶的花子?”想了想说:“让他进来吧。”门公把陆羽领到书房。卢仝一看,来者端庄文静,非同一般,就拿出一些带状茶叶,泡在茶壶里,顿时满屋芳香,这就是有名的“玉带茶”。陆羽点头含笑称道:“好茶。”并说:“可惜啊!可惜!”卢仝忙问:“可惜什么?”“可惜茶具不好。”卢仝虚心道:“烦请先生指教。”陆羽把盖在篮上的白布揭开,只见里面放着一只紫砂茶盘,盘上放一把紫砂茶壶,四只紫砂茶盅。陆羽笑着说:“用你的茶具只能屋里香,用我的茶具可以使您这几间屋子里外闻香。”卢仝觉得新奇,便拿陆羽的茶壶泡茶,果然香气满院。卢仝喜出望外,说道:“来人果然不凡,知我者陆羽也!”说罢,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茶仙”和“茶圣”便畅叙结拜。陆卢二人切磋茶艺的这段佳话,被后人称为“陆卢遗风”。

文物古迹

卢仝墓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卢仝墓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即今思礼村东北隅武山(亦称万羊山)脚下的卢仝文化苑内。封土呈圆形,高出地面约3米,墓碑书“唐贤卢仝之墓”。卢仝因“甘露之变”蒙冤罹难后,贾岛曾有《哭卢仝》诗云:“冢侧志石短,文字行参差。无钱买树栽,自生蒿草枝。”明代知州段元文亦有《题卢仝墓》诗云:“武山云影外,洒酒憬高情。诗共昌黎和,田从花洞耕。凄断封丘草,春风吹又生。”都描写了当时卢仝墓地的凄凉。现在的卢仝墓为年春修建卢仝文化苑时,重新修复的墓地。增设祭器,周围栽植翠柏,铺设大理石,成为卢氏后裔拜谒先祖的圣地。

“卢仝故里”碑

“卢仝故里”碑 位于思礼村东北。高1.67米,阔0.72米,上刻“卢仝故里”,为清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漪(系济源人)所题,无立碑时间。相传立碑的原因是,有一年刘漪回乡探亲,前去武山卢仝墓前拜谒,发现墓地荒凉,非常气愤,遂对陪同的卢氏族人说:“世人皆尊卢仝,卢仝后人竟如此!”到卢氏祠堂后,刘挥笔写下“卢仝故里”四字,悻悻而去。次年清明节,卢氏族人将刘漪题字刻碑立于武山东寨门前,后又移至村东北高台上。年,思礼村里修建卢仝文化苑,又将碑移于苑内并建碑亭。

革命故事

中共济源县委武山会议

根据河南省委关于各地*组织“集中力量领导起目前的工人斗争、农民灾民斗争、游击战争、反帝运动、士兵斗争与士兵哗变”的指示,自年2月9日起,中共济源县委主要领导*继新、薛子中等,在武山(今思礼)后山沟等地几次召开济源、孟县*员、团员骨干联席扩大会议,详细讨论起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以达到统一的目的,经过多次周密详细讨论,一致认为已具备起义的条件,应积极进行准备,一旦时机成熟,立即举行起义行动。史称中共济源县委武山会议。

奇袭武山区公所

沁济武装暴动在沁阳义庄区公所打响后,起义队伍沿太行山西进,面对国民*沁阳县*府派民团追击的紧迫形势,起义队伍当即转移东逯寨村的太行山里,*继新、郭大佛等一行5人夜渡沁河,于年9月8日拂晓赶到济源新庄村,决定奇袭武山区公所,夺取武器,在济源发动起义。*继新派原有信、王敏成前去济源师范、勋掌、北社等处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行动。9月9日午后,参加起义的人员到齐,在*继新率领下直扑武山镇。*继新、郭大佛等人穿着国民*的*装,腰别手枪,进镇后,以“招募新兵”的名义,直入区公所,乘敌不备,先将留守团丁解决,又击毙反动职员王宗洵、村长李传兴等7人,缴获步枪10余支、子弹余发,烧毁所有公文账簿,奇袭成功后,队伍遂拉到北社村的二仙庙,在这里整编了两县暴动队伍,正式成立了豫晋边区红*游击队。

民间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日寇兵分两路扫荡武山村,一小队*子先从南门进村烧杀抢劫,三村民丧命。另一小队*子则从东门向村里袭来,奇怪的是,这队*子走到村口矗立的“卢仝故里”碑前时,突然止步。*子*官下马端详了一番碑上的字迹后,竟向石碑深鞠一躬,匆匆离去。事后方知,是碑上的“卢仝故里”几个字让武山村免遭一场大难。卢仝在日本被尊为茶道始祖,名望极高,人人皆知,这个*子*官大概也不例外。

古今名人

卢仝(~)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嫡孙(有近年研究资料显示为唐代王屋县令卢赞之孙),郡望河北范阳(今涿州市),生于武山村(今思礼村),自号玉川子。一生主要在济源、嵩山、洛阳、扬州、长安等地活动,不愿仕进,终身布衣。中唐时期韩孟诗派著名诗人,有《春秋摘微》《玉川子集》等著作存世。《全唐诗》收录其诗三卷九十三首。其诗风雄放浪漫,奇诡险怪,曾作《月蚀诗》抨击讽刺当时宦官专权,为韩愈所称颂。卢仝嗜茶成癖,以茶遣兴交友,尤以《七碗茶歌》名世,被誉为“茶仙”。“煎茶技艺”传入日本,演为“茶道”,他被尊为始祖。

卢曙天(~)又名卢书田,思礼村人。年夏考入济源师范,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于年加入共青团,济源师范解散后,转到武陟中学就读,任该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中学毕业后,年下半年在木栾店育英小学任体育教员。年,他与数名进步青年到山西阳城华北**干部训练所学习。毕业后,组织上派他回济源参加筹建八路*晋豫边游击队。年8月加入中共产*,9月,担任晋豫边游击支队后方留守处处长。年1月,在八路*师新编1旅1团任供给处副处长。年,调到太行7分区3团任后勤管理主任。年9月,调入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南渡*河赴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年10月,到中原*区第一纵队司令部任管理科科长。年夏,担任第三*分区供给部长、税务局长兼第三专员公署副专员。年,到太岳行署工商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中南区财委秘书处副处长,中南行*委员会统计局副局长,国家统计局副司长、司长、副局长,国家计委电子计算中心主任等职。年6月开始利用国产电子计算机统计年报资料,完成10亿人口亿字符的处理任务。为中国人口普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年离休。卢波(~?) 原名卢砚田,思礼村人。年夏,考入武陟县省立第十四中学读书。年冬,赴山西晋城“华北抗日**干部训练所”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山西陵川县作地方武装工作。年5月,到八路*晋南干校学习,毕业后,到八路*晋豫边游击支队新兵中队任*治指导员,后任特务二连指导员。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年10月因病离队,返乡休养。年秋,任济源县委宣传委员,年冬,任八路*敌工部武山敌工组组长。年8月,任县农会秘书,年春,任南姚小学校长。同年8月,陈谢大*渡河南征,他带领支前中队随*转战豫西,年春,到晋城参加整*学习后,调到太岳公立晋豫中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长治专区行*干校教导主任、山西省工程局*委宣传部长、中共太原市委*校教研室主任、太原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山西省储备物资管理处副主任等职。年离休。鲁林(~?) 思礼村人。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年参加八路*,年加入中国共产*。年转到地方工作,历任河北省武安县、临清县县委书记,太行五、六地委组织、宣传科长,河北省供销社副主任、商业厅副厅长、河北财经学院*委书记兼副院长、天津市文教卫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年离休。卢一明生于年,思礼村人,现任万洋集团董事长、*委书记,兼任思礼村*支部第一书记。年,率领村*支部主要成员创办万洋金铅冶炼公司,坚定不移的践行“不贪、学憨、敬业”的人生追求,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使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实现了万洋集团“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强企梦、“兴企富民、造福家乡”的创业梦。为此,公司先后荣获农业部“中型企业”、“一级企业”、“河南省科技企业”、“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河南省工业百强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强”、“第三届河南工业行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卢一明先后荣获“河南省百佳民营科技实业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光彩慈善优秀公益人物”、“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联系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源思礼镇middot思礼村为纪念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