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历史悠久,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河北岸,邻接晋城市。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临十三朝古都洛阳,东接太极故里焦作。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与山西省毗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少雨、干旱频发;夏季炎热,热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涝易旱;秋季秋高气爽,气温降幅较大,雨量减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济源市是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河三峡、济渎庙形成旅游业的五大品牌。工业经济发达,济源钢铁、豫光金铅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业生产体系。手工艺品天坛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土特产有*花菜、冬凌茶等。
精华
景点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王母洞、阳台宫、愚公故居)、五龙口风景区、盘古寺、贾氏宗祠、济渎庙、清真寺、奉仙观、济源博物馆、华真庙、观音庙、东轵城火神庙、大明寺、玉清宫、关帝庙、静林寺、老君庙、曲阳水库、旧货大市场、北姚村史馆、北樊文化中心、黛眉山地质公园、太行山猕猴国家自然保护区、小沟背银河峡景区、九里沟风景区、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东沟青萝河景区、西滩岛、邙山物华
天宝
济源土炒馍、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玉皇李、济源牛肉丸、鸡蛋不翻、绿豆酥、肉夹火烧、炒面、疙星汤、麻烫、油各表、牛肉丸、炒鸡、鸡蛋蒜辣捞面条、菜糕、煮馍、济源土馍、小凹馍日期
行程简介
D1
出发地-济源
D2
王屋山
D3
盘古寺-五龙口
D4
(贾氏宗祠)-奉仙观-济源博物馆
D5
济渎庙-(华真庙-观音庙-火神庙)-大明寺-(关帝庙-静林寺-玉清宫)-回程
交通
行程安排
D1
去程
火车:临清-郑州K:21-13:56¥72
大巴:郑州中心站-济源¥52.5时长3时20分
郑州客运北站-济源¥41.5里程公里
D2
济源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王屋山海拔.7米,相传为轩辕*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于年申请为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一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一谓“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王屋山的总体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五部分,中山区起伏多变的远峰近峦,险峻恢宏的悬崖峭壁、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各种动态的飞瀑走泉,在低山、丘陵的衬托下,有时像琵琶遮面,雄伟中又不失几分朦胧与神秘;而它与开阔、规则、整齐、坦荡的平川田园风光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体特征表现为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节奏感强,颇赋诗的旋律,画的韵味,它的航测鸟瞰效果为明暗对比强烈,阴阳交替复杂;肌理清晰,立体轮廓明显;旷中有奥,奥中有旷,旷奥兼具,其美学价值是很高的。
D3
济源
盘古寺位于济源城区北12公里的大行山南麓盘谷口。寺以谷名。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年)。唐贞元年(公元年),李愿归隐盘谷,因韩愈作序送之而负盛名。明洪武年间,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时重修,称“十方大盘谷寺”,香火极盛,闻名遐迩。法属寺院30余座,遍及豫、晋、皖三省。清雍正后历有修葺。清乾隆作《盘谷考证》,并亲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定盘谷为“名山胜迹”。
盘谷寺所在山云风光的“盘谷晴烟”也被誉为是济源九景之一。寺后谷内的盘石是我国名砚之一“盘古砚(又称天坛砚)”的用料。传说盘古出世时踢破了的蛋壳,被埋在了太行山下,慢慢变成了细腻光滑的石头,用这种石头可以制成不渗水的砚台,由此成就了著名的“盘古砚”。
济源五龙口风景区面积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分沁河、温泉、盘古、愁儿沟、白涧沟五大景区:沁河枋口的秦代水利与都江堰齐名;风韵犹存的沁水公主园、香岩寺、袁公祠等名胜星罗棋布;古朴清幽的盘谷寺,因唐代大文豪韩愈写下《送李愿归盘谷序》,和清乾隆皇帝钦定盘谷为“名山胜迹”而久负盛名;还有绵延十余公里的曹魏古栈遭,规模宏大的司马懿藏兵洞,神韵犹存的沁水公主园、香岩寺、袁公祠,令人心旷神怡的沁口秋风,野趣横生的青云居、香岩居等。景区现有猕猴12大群余只,而且是地球纬度第三北的猕猴群落(仅次于山西省晋城市珏山风景区猕猴群和晋城市蟒河风景区猕猴群),机敏聪慧,攀跃自如,能与游人同嬉善处,合影留念,并能表演多种节目供游人观赏,不时给人们以惊喜,令人捧腹大笑,乐而忘归。
秦渠枋口、五龙口古称枋口。因秦时即在沁河出山处开凿秦渠,引水灌田,以核对枋木为闸,故名枋口。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可与都江堰媲美。从两汉、三国、隋、唐至宋、元都曾扩建,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和兴利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所以又称五龙口。访口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枋口,沁河截山而出,两岸断壁如削,幽谷碧波荡漾,风景十分迷人,东汉明帝刘庄在这里专门为女儿刘致赐建沁园,其精美别致为后世称道,被作为公主花园的代称。隋唐时代,官宦名流来游者甚多,直至金辽时期仍为官僚宴游之地。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游枋口,写下了“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的千古绝唱。这里山水相映,风爽浪低,盛夏如凉秋,“沁口秋风”历来被誉为济源九景之一。
D4
济源
贾氏宗祠
奉仙观,位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北海街道荆梁北街,为济源市现存重要古建群之一,因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故又称“荆梁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年),现存金、明、清建筑十座,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长90.5米,宽45.5米。
奉仙观,山门为清代所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玉皇殿建于明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三清大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顶,是减柱造建筑的典型。奉仙观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年),原名“奉先观”,意为供奉先人之意。
奉仙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曾修道于此。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道士崇宁葆光大师卫志隐主持奉仙观,重修玉皇殿、三官殿等。明正统十年(公元年),住持道士韩嵩岩重修讲堂。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年)重修三官殿,重建山门和厢房四座十六间。现存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高度评价此殿“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观内还保留了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弥足珍贵。
济源市博物馆(JiyuanCityMuseum)成立于年12月,年5月18日对社会实现免费开放,是济源市唯一一家国有文物收藏、保存、展示宣传、研究和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
据年7月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