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济源沉睡千年的古墓葬群ldquo重见
TUhjnbcbe - 2020/11/19 0:11:00
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7321.html

“那边墓道里的土再清理一下……”。6月12日,在济渎西路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济源文物工作队考古发掘室主任丁拴红正带着队员们四处忙碌着。

对该处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如今,终于揭开了沉睡千年的古墓葬群的神秘面纱。

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唐宋时期……

61座不同时期的古墓相继被发掘

“去年,我们对这块拟建项目用地进行文物考古勘探,发现埋藏有一定数量的古墓葬。”据丁拴红介绍,由于疫情影响,今年3月份才正式开始文物考古发掘。经发掘证实,此处的古墓葬群不仅分布相当密集,而且年代延续时间也很长。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发掘古墓葬61座,其中汉代墓葬40座,魏晋墓葬13座,唐、宋墓葬各1座,还有少量明清墓葬。

济源文物工作队高级技师侯加贵介绍,编号为M48的墓是目前清理出的最大一座墓葬。

M48形制比较大,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后室、耳室、侧室等几部分构成。古人有“事死如生”的理念,从形制结构上来看,M48的前室就相当于生前的客厅,两个后室类似于卧室,耳室的作用等同于储藏室。侯加贵还介绍,该墓葬出土的多为壶、罐、仓、灶台等日常生活器具,还有不多见的奁,这就说明墓葬规格及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较高。侯加贵说,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随葬品判断出M48为东汉时期,遗憾的是该墓葬曾多次被盗,暂时无法准确判断墓主人身份及其社会地位。

侯加贵介绍,“M18为魏晋时期的墓葬,不仅保存相对完整,也非常有特点。”该墓也是由斜坡墓道、甬道、方形墓室三部分构成。”侯加贵说,不仅如此,该墓葬还采用方形倚柱,通过四个倚柱使下面的方形到上面变成圆形,从而形成穹窿顶。

考古发掘已进入收尾阶段

古墓葬群分布密集,竟与地理位置有关

济源文物队副队长宋冬冬告诉记者,济源因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水之源分为东源和西源,而该墓葬群所在位置为济水西源。“中国文化自古‘崇水’,加上‘依山傍水、临水而居’的建筑理念以及古人‘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才导致这个地方古墓葬分布密集。”宋冬冬还分析,在汉代时期,该地域隶属于河内郡。根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等史料记载,河内郡人口一度超过百万且“以完富著称”,是全国重要的兵员、赋役征集区。“这里密集分布的汉墓以及此次出土的大量随葬生活类陶器和铜镜、铁剑等文物,也充分验证了史书记载。”

目前,该建筑工地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辛苦努力,现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据初步统计,该古墓葬群已出土陶器、釉陶、瓷器、三彩器、铁器等不同质地文物余件(套)。

该墓葬群的发掘和出土的众多文物,不仅丰富了济源的馆藏文物数量,证明了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也为进一步研究豫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经济往来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佐证。

据了解,济源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文物大市,济源曾被专家赞为“中原地区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近年,济源采取考古前置的做法,使文物保护工作在无利益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增强了文物保护力度,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把文物保护落到实处,维护了文化遗产的尊严,促进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出品

济源新闻传媒中心

制作

“在济源”移动终端编发部

统筹

刘明

记者

董慧敏

编辑

刘冬冬

校对

原芳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源沉睡千年的古墓葬群ldquo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