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学识气自华
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权威|新鲜|奇趣|好玩
每天一期
让你大开眼界,大涨学识
隋朝兴衰与山西之关系王灵善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重点出版项目办公室
中国古代双峰并峙的汉、唐盛世,是以两个同样短命的王朝为前缀的。这两个王朝就是秦和隋。秦和隋,分别结束了中国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使天下重归一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但自身却是短命的,均“二世而亡”,成为汉、唐盛世的奠基石。奠基石的作用是伟大的,“二世而亡”的命运却是可悲可叹的。
探讨隋朝作用与命运的文章多矣,但从“隋朝与山西”这一地方史的角度观察隋之兴亡,还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一
隋朝杨氏的祖先源出山西,隋文帝杨坚与山西有割舍不断的关系。
杨坚,虽然自称“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代孙,实际上他们真正的有记忆的祖先是杨元寿,《隋书》称:
汉太尉杨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惠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
当时的武川镇是鲜卑六镇之一,驻地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乌兰不浪土城梁。仅从上文看,杨氏似乎“家”于武川镇驻地武川县,其实不是。《周书》说得更详细准确:
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祖烈,龙骧将*,太原郡守。父祯,以*功除建远将*,属魏末丧乱,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鲜于修礼,遂死之。
这说明,“子孙因家于神武树颓”的“神武树颓”是在武川镇镇防的地域内或附近。查《魏书》卷06《地形志上》,朔州有“神武郡殊颓县”。“殊颓”“树颓”一音之转,此“殊颓”应就是彼“树颓”。康基田在《晋乘蒐略》中就讲:“隋先世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县,境有树颓水,故名。”北魏孝明帝孝昌(—)前,朔州设在今内蒙古中南部呼和浩特以南地区及山西西北部一代。六镇之乱后,朔州才南迁,侨置今寿阳县一带。“神武树颓”应该是在内蒙古中南部与山西北部。今山西右玉县苍头河,北魏隋唐时代称树颓水,树颓县应该就在右玉县一带。或许杨忠的先人曾到外地做官,如杨惠嘏做太原太守,杨烈做太原郡守(或平原太守),从“子孙因家焉”来看,杨元寿以后,杨家有几代人是住在今右玉县的,杨忠也是以武川镇人的生份在六镇之乱后,“避地中山”,实际是被迫迁到河北。
后来建立北周的宇文泰集团的核心成员,全部是武川镇将出身,这也印证了杨忠作为“子孙因家焉”是生长在神武树颓的。由此说来,今右玉县是隋文帝、隋炀帝的老家。杨忠与唐朝皇室李氏的先祖李虎、杨坚的老丈人独孤信等一帮武川镇将,跟随和八月、宇文泰入关而发达,成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一起建立西魏、北周,都城在长安。杨坚出生在长安冯翊县。
隋文帝的出生及成长,亦与一位山西尼姑有关系。据《隋书》记载: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
这名来自河东的尼姑,《山西通志》中有记载,“神尼,名智仙,蒲坂刘氏女,少出家,有戒行,沉静寡言,谈凶吉皆验。”她抚养杨坚,给他起名“那罗延”,范文澜先生说这是鲜卑语名字,其实应该是源出佛典。刘氏尼姑在周武帝灭佛时,也“戒行不改”,是个坚定的佛教信徒。这对杨坚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公元58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后,“隋初重兴佛法,每以神尼为言”。神尼智仙死后,“即葬寺中,为起金浮图。又命王邵作传,改所居般若寺为大兴国(寺),乃令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像”。并亲自为其写舍利塔铭,自称“菩萨戒弟子”。隋文帝佞佛,特别重视老家山西这块地方,五台山的格局由此奠定。据《清凉山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就“下诏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梵修”。此后,开皇十一年(59)、开皇十三年。隋文帝又两次遣使到五台山“设斋”。五个台顶五座寺庙建立五尊文殊像,这应该是五台山被确认为文殊菩萨道场的标志。神尼智仙对隋文帝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北周立国,模仿《周礼》,追尊汉化,隋文帝秉承其志,恢复汉魏官制,确立隋唐盛世规制。唯在佛教方面,却大异其趣,不仅停止周武帝灭佛*策,还大力扶植“异族宗教”——佛教。中国的文化走向重新确立,佛教在中国隋唐走向极盛,隋文帝是个起点。历史的偶然性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二
杨坚通过篡周改朝换代,建立隋朝。在此过程中,并州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英睿的周武帝死后,他的儿子周宣帝即位。杨坚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周宣帝是一位非常荒淫的君主,当皇帝没多久就在酒色沉溺中死去。死时“瘖不能言”,连遗诏也未能留下,位望极高的外戚杨坚便入宫辅*,“挟幼主而令天下”。身处嫌疑之地的杨坚密谋取周而代之,当时最大的威胁是手握重兵的相州(治今河南省安阳市)总管尉迟迥和并州总管李穆。相州(治今河南省安阳市)总管尉迟迥听说杨坚要篡位,就起兵造反;并州总管李穆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云:
(尉迟)迥遣使招大左辅、并州刺史李穆,穆锁其使,封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从迥,穆深拒之。(杨)坚使内史大夫柳裘诣穆,为陈利害,又使穆子左侍上士(李)浑往布腹心。穆使浑奉熨斗与坚,曰:“愿执威柄以慰安天下。”又以十三环金带遗(杨)坚。十三环金带者,乃天子之服也。坚大悦,遣浑诣韦孝宽述穆意。
尉迟迥反,尉迟迥和杨坚双方都想争取李穆。李穆的*治经验十分丰富,当时已意识到杨坚拥有“挟幼主而令天下”的优势,难以动摇,而宇文氏的统治已丧尽民心,所以他不愿尽愚忠以灭族,就明智地选择投向杨坚一方。杨坚还特别让李穆的儿子李浑把李穆归附的意思去前线告诉统*进攻尉迟迥的将*韦孝宽,言下之意是说统领“天下精兵”的李穆已经和我们站在一起了,你就不要再有疑虑,结果,韦孝宽一举平定尉迟迥。李穆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
李穆很早就跟随宇文泰作战,是宇文泰集团的核心成员,原来在朝中的地位并不比杨坚差多少。所以同样“位望隆重”的李穆归款,自然让杨坚感激不尽。但更为重要的是李穆掌管的是并州,并州为“天下精兵处”这一特殊地位,才是杨坚最为担心的。
《隋书》有一段关于太原的评说:
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俗与上*颇同,人性劲悍,习於戎马。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涿郡、上谷、北平、安乐、辽西,皆连接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然涿郡、太原,自前代巳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
“人性悍劲、习于戎马”,正是太原为“天下精兵处”的最佳注脚。“人性悍劲”的重要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入居,造成民族杂居状况。首先是汉魏之际,大量匈奴和杂胡入居。公元前52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叩塞称臣,“汉嘉其意,割并州北界以安之。于是匈奴五千余落人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从此,并州地区的五原、云中、定襄、朔方、雁门、上谷、代、北地等边地八郡成为南匈奴主要聚居之地,因而匈奴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并州匈奴”。曹操控制东汉*权后,分匈奴部众为五部:其左部居于兹氏(今山西汾阳),右部居于祁(今山西祁县),南部居于蒲子(今山西隰县),北部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县),中部居于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为便于控制,其首领“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并州是石勒本族羯人主要聚居的地方。据《晋书》之《石勒载记》,石勒在起事之初,就曾派遣其部下张斯亲自到并州地区,“说诸胡羯,晓以安危。诸胡羯惧勒威名,多有附者。”之后张宾劝他攻王弥夺并州,说:“桑梓本邦,固人情之所乐,明公独无并州之思乎?”说明并州有很多杂胡居住。淝水之战后,前秦*权瓦解,并州刺史王腾迎接苻坚长子苻丕率“邺中男女六万余口”入晋阳,这里面大多数是氐羌杂胡。后来晋阳又曾被鲜卑西燕*权控制。并州的民族杂居状况,北魏时期依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与刘宋领*将*臧质书信中日:“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说明并州仍为杂胡居地。北方民族强悍之风由此引入并州。
“习于戎马”,首先因为当时并州是半农半牧区,而北面的马邑,秦汉时代就是养马场。北魏时代,并州的牧场也很大,据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每岁自河西徙牧并州,稍复南徙,欲其渐习水土,不至死伤。”说明并州有宽广的牧场,才能成为河西战马南下中原的中转站。隋代,太原有皇家的马厩,有记载“大业四年,太原厩马死者大半,帝怒,遣使案问”。直至隋唐,并州的养马业都很发达,唐在楼烦郡(今岚县、静乐一带)设立有皇家养马场。隋唐以前,并州一直是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战略基地和前哨站。曹魏、西晋时期,雁门关外,基本为乌桓、鲜卑占据,并州辖域包括晋中、忻州、上*地区,并州刺史和雁门太守经常兼任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统兵防御。北魏占据并州后,并州成为鲜卑*队南进与东征西讨的战略支点。北魏皇始元年()九月,魏主拓跋珪“亲勒六*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旌旗骆驿二干余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后燕并州牧慕容农“大惧,将妻子弃城夜出,东遁,并州平。”一个月后,命令冠*将*于粟碑、宁朔将*公孙兰率兵二万,开凿修建从晋阳到达河北井陉的韩信故道。这是拓跋人东出平定河北的战略要道。而“并肆之兵”是北魏统一北方的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并”是并州,“肆”是肆州,是北魏设立在今忻州及周围地区。北魏六镇之乱后,“马邑小胡”出身的尔朱荣,以“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的优势,控制了北魏朝廷,实际上开启了东魏北齐晋阳的“霸府”“别都”时代。
北周灭齐,战略选择是直捣晋阳。北周平定北齐后,就在晋阳设置了并州总管,统重兵镇守。周隋虽都长安,天下安危系于并州的道理,杨坚还是明白的。李穆率并州归款的意义,这就看得更明白了。
三
隋文帝控制并州的方略与震动天下的“汉王谅叛乱”,也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