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中国杂文》(百部)《陈四益集》
喜欢陈四益先生杂文是从阅读《杂文选刊》开始的,每见刊一篇,都阅读数遍,从心灵深处赞赏不已。为此,我曾向某刊一求助,望指点从何处可购到陈先生的杂文集子。《杂文选刊》杂志社应时选编了《中国杂文》(百部),卷二有《陈四益集》,我喜出望外,及时邮购、阅读、学习、欣赏,感赞如下:
从选集简介和自序得知,陈先生是新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学养丰厚,知识渊博,阅历宽广,远见卓识。虽年过7旬,仍笔耕不辍,关心社会,忧国爱民。引书舌自介一段话:“读书颇杂,尤好读史。工作面宽,涉世稍深。历史与现实交错,思绪纷繁,每多联想,于是提笔作文------”由此可见,无论读史阅世,为文决非书生空议论,都是有感而发的。再引自序中一段:“郭沫若的诗热烈但觉空洞,朱自清的散文优雅但过于沉静,梁实秋的文字有点做作,林语堂的小说离我太远,唯有鲁迅的作品,让我激动,促我思索,即便似懂非懂,也能感觉到他的锋利、深刻、隽永、余味无穷。”如此高屋建瓴的简明评析,说的都是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世所罕见,但却有一语中的之感。虽可能有异议,但对我确如醍醐灌顶,顿时清醒了许多。他读鲁迅的书,以鲁迅的人品文品鞭策自己,奠定了做事处世、忧国忧民的人生观及杂文写作大手笔的基础。
读《陈四益集》所编35篇文章(无论是选自他著的《乱翻书》《轧闹猛》或其它选本及刊发在报刊上的文章),几乎无一不是从思想到艺术,从说事到论理,精辟透彻,让人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尤其是选自他的《忽然想到》几篇作品更体现出当代杂文大家的手笔,也充分显示对鲁迅先生文风的继承。深感陈先生读史之深,知世之明,关注社会,关心时*,鞭挞丑恶,忧国忧民,渴望民主,希冀文明,胆识过人,敢于言说。其杂文无愧当代杂文中的凤毛麟角。说史,必联系现实,有的直抒,有的蕴涵;写事议物,也多与时世有关;深邃的思相触角,强烈的现实意识震撼读者的心。也许这就是优秀杂文的根。由于偏爱,我又从上邮购了陈四益文、*永厚画的《忽然想到》一书,阅读学习,爱不释手。
由于陈先生著述颇丰,该集中仅收了《忽然想到》一书中5篇文章。仅此,就足见全豹的斑斓。比如《闲读录》(二则)一文中“而是因为这种因一人之好恶决定人才命运的制度始终未变。直到今天,一会儿要伯乐了,一会儿要选拔了,一会儿要考评了,一会儿又要公示了。花样不断翻新,一做起来,还是旧谱。”又“其实,天下事没有什么不敢说或不可说的,对言论设置这样那样的禁区,只是无能的劣着------人都有一张嘴,有嘴就有说话的需要和权利。禁止他人说话是办不到的。即便强制,也必是‘口虽不言,心实非之’,并不见得就是言论归于一统。”每每都从历史故事说起,引伸批评世俗的错误。
又比如《关于“扯淡”》一文,“当形势需要人们去讲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的时候,扯淡即不可避免------譬如在我们的体制下,官员似乎总是万能的。按说,官员应当只做条例允许他做的事情,但我们的官员却要领导一切,从实际工作到学术研究,从做工种地到意识形态,天上人间,只要把他放在这个位子上,似乎无所不能。”“扯淡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就会把一切有效的行为统统化为乌有------一个社会扯淡风行,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想要扭转,十分艰难。”全文从理论到实践,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当今社会“扯淡”的不良*风、社风,发人深醒地疾呼,“一个社会扯淡风行,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有体制改革,时不我待的迫切。
再比如《想起了胡绳》一文中说“世间也不会有满意现状的思想家,因为提不出社会的弊端及其矫正之道,只唱赞美诗的,充其量只是歌星,绝不是思想家!”“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善于思考的学者,但几千年来罢黜百家、定于一尊的*治传统,阻碍了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许多灿烂的思想,都成了稍纵即逝的火花,以致直到今天,说起古代的思想文明,仍只是津津于儒学一家。”祈盼深化体制、思想领域改革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既是胡绳,也是作者和广大有良知的文人。还有《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失态》等篇章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历史性、现实性很强的优秀杂文,语句精练犀利,又多是既真且美的格言警句,继承了鲁迅先生诸多《随感录》等篇章的笔法。堪与柏杨、龙应台等当代杂文大家媲美。
陈四益先生的杂文另一大特点是文画相生,独成一家;文诗并茂,醒脑悦目。过去与著名画家丁聪合作,丁老仙逝,又与大画家*永厚携手,配合默契,立意深远。《忽然想到》一书就是陈四益先生与*永厚先生的杰作。
相关美文阅读:·香港宗艺堂-学者与艺术家浅谈陶瓷艺术·陈晓平的“三个不讲”送错了对象·两只苍蝇·浅析“社会大环境决定论”·谁应负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手机被扒之责任·远离社会才看不透社会·心
态·个体人为适应社会牺牲了什幺?·冲厕·捐助的怪圈·有些社会文明必须打倒·即使姚妈“作秀”又如何?·报道艺术·成人社会共同的耻辱·越告,我升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