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专栏第篇文章。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红鲤鱼绿鲤鱼与驴
2、3月的楼市调控开始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各种刺激,不仅仅货币工具箱打开了,限购、限贷等常规操作也松绑,如郑州基本上把能上的都上了,甚至包括“近亲投靠”这类拉人头的手段;然后很明显的是,所有品牌房企的销售额都在下降,无论是跟去年同期还是之前一两个月。要知道无论是去年底还是今年1月份的销售数据本就不太好,在这个基础上2月份的数据继续下行。
当然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正常,就好比刚吃了药不会马上好。但我们无需回避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对症下药。上图可见,大多数房企2月份销售数据同比降幅之大,与去年相比已经不是同一个楼市了。
所以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可能都不够对症下药的剂量,往年大家看楼市政策来了几乎就能解决问题了,但现在需要的信心不是对楼市那么简单,要对生存和发展有信心,就是普通人对自己的信心。楼市跟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你说它是重要组成部分也好,说它是经济晴雨表也好,楼市已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前我们刺激楼市的逻辑是“既要又要还要”,拿出来要立竿见影、而且大面积拉动上下游,刺激楼市对人们花钱的效果更好,更快;那是因为之前的经济基础还好,大家的购买力、信用还好,所以居民借钱买房还背得起房贷,但现在得承认,大多数人不敢轻举妄动了,而是捂紧了钱包。
今年GDP的官方预计增速是5.5%,比去年8.1%直接下调了一大截,为嘛?我们再看去年下半年的GDP其实下滑非常快,3季度4.9%左右,4季度直接到差不多4%,所以不能只看一年平均。今年能保住5.5%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去年至今的经济情况很多表面呈现出来的,跟我们实际的体验似乎差异不小,例如我们出口创新高拉动了数据,实际上国内消费或者投资是完全被出口光环遮掩的。大家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是失业、降薪、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街上门店关闭、送外卖开网约车的人更多了。现实的压力是房贷、信用卡、网贷要还,孩子上学的费用,家庭的各项支出很难缩减,只好把能压缩的任何支出都砍掉,咬牙维持。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可能回都没有
以郑州最近推出的楼市19条里的近亲投靠来看,就属于给了路但没给路费,大家的医疗教育和收入人在来了之后怎么解决,是鼓励大家来消费买房,但没说大家来了以后谋生发展的机会。郑州是通过合并做大的,无论说之前的1+4还是后来提出的1+8,新纳入洛阳、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地,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大指导方向没问题。
不过单纯通过合并把其他城区的人往核心城区拉拽是太生硬的手段,郑州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如果参考其他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发展、人口、就业和楼市逻辑来看,中心城市是产业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周围的卫星城围绕下,跟核心产业联动做辅助,一部分周边产业、工厂企业搬迁至周边,同时形成各自的吸引力。这样人们才能找到工作,安家,楼市自然就有需求。
目前郑州空港效应带动,自己的产业链还没铺满,而且有可能跟周围城市重叠,抢资源,单纯推高了郑州的房价,财政收入搞基建把郑州城区扩的越来越大。说白了产业不足,好企业不足,经济圈内就会出现内卷。这种情况下周边月入几千块的人,真的搬到郑州,承担不起那个生活成本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疫情,目前奥密克戎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染性更强,有的病毒会降低伤害来换取传播力;而许多国家对新冠的躺平共处政策造成了我们的防疫面临压力,他们都躺平,我们只能保持高等级的屏蔽和区隔,保持这种防火墙状态的成本不低,比如国内外的人员流动相关的领域会受影响,但又必须做。
总体上疫情在全球得到控制必然是大趋势,只不过大家标准不同,一边是集体免疫,一边是杜绝传染源,在最强力疫苗出来解决问题之前,这种双轨制影响贸易和全球的消费力、收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所以救楼市不是只给楼市钱,对经济整体的刺激是根本,造船出海、织网捕鱼,这个过程必然又会加杠杆,增加负债,眼下这种取舍还是必要的。关键是这轮加杠杆增加投入之后,如何让钱流到老百姓的口袋里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推广给更多人,如果你支持这个观点,不妨让更多人看到它。
更多专栏文章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