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等等,能先把这首歌听完吗……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
上下两书院,沿河十八庄;
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
七市八圪垱,老街五里常。
说的正是大阳镇。大阳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西北二十公里处,东枕巴公,南临陈沟,西望下村,北通高平。大阳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镇,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阳镇隶属泽州县管辖,而泽州县本不在今年的考察范围内。按照规划晋城市行走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沁水县→泽州县→阳城县→高平市→陵川县。这次前去的缘由是,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我大阳的几处遗址马上就要拆除了,而恢复后会变的不伦不类。那就去看看吧,看看简单,但是如果去记叙这段历史或者文化我知道会很难。专门上网查找过资料,“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大阳明清时期仕官如林,当地民谣‘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都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大阳的文运盛兴,仕官迭出。”“由于城池寨堡、民居商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等众多,大阳又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
只看前面这一段话,就知道大阳镇的历史人文底蕴积淀是多么的深厚。如果要去记叙这段历史或者文化,以我的才情是负载不起的。那就只当是去旅游吧,看看这旧时明月今时影,幽幽小径人独行。
行走在高大,幽深,斑驳的胡同里,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着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喟叹,无端的感动,而头脑里却一片空白。知道我的人对我很不了解,为什么放着有车不骑,有车不开,总是背个空空的行囊行走在寂寂的山间。事实上,我的一点游记就是在行走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完成的。而大阳镇却让我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如何落笔?不知道如何行文?
山还是这山
水还是这水
街衢还是这街衢
原谅我曾把你忘记
是风尘迷糊了我的方向
是雾霾迷失了我的眼睛
听青石板上哒哒的马蹄声
看夕阳中越来越近的驼队
记忆
盛开在这满园的青苔中
天柱塔亦名提雁塔,雄踞于大阳镇东南角大河南岸一块巨大磐石之上。此塔兴工于明神宗万历四年丙子,历时二十七年修竣。虽然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但天柱塔至今完好,无半点风化。它通体砖砌,八面九层,密檐仿楼阁式结构,层层设有拱形塔窗。
天柱塔,身高一百零八尺。塔体除最末层使用一根木柱外,其余全是纯砖结构,呈圆锥形,八面九层,层层出有砖檐,每层各有特色,第一层檐,八面都有雕花兽头六个,第三层每面有十个,第五层各有六个,第七、九层各有五个;二、四、六、八层的出檐,全是平砖九错,无花无雕;第二、三两层,八面均设有假门敞开,不通塔内。每层檐角下,原先都有铜制钟玲,全塔七十二枚,迎风吹拂,叮当作响,可惜的是早先年被人盗取。塔峰葫芦压顶,葫芦嘴上,冠以铁铸礼帽一顶,高九尺,重约千斤。帽外又加银光闪烁的特制陶缸一口,与铁帽共护葫芦顶。
民国北洋政府官员,古建筑学家张忠祥(待查)退隐后,曾路过大阳,详细查看此地风水后,建议:吃住娘娘顶,重修土地灵;打破铁上缸,保好四眼井。(大阳老教师口述,如有失误,请告知)
随后,陶缸被打破。今天可以看到的是塔顶的铁铸礼帽。
那为何非要奇怪的在塔顶冠一个铁帽呢?这里有个传说:自塔建成后,大阳村百业兴旺,文昌武兴,而塔尖所遥对距30余里的渠头村却五谷欠收,人丁不旺。一风水先生告诉渠头村人说,大阳天柱塔是枝大笔,蘸尽了你村的地脉紫气,你们只有在村东修一太阳形迎壁,烧坏它的笔尖,才能保你村无事。渠头村人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召集工匠修造太阳迎壁,要烧天柱塔笔尖。巧的是村里一少妇是大阳娘家,连夜就把这事告诉了娘家人。大阳村众乡绅也连忙召集能工巧匠,依照一术士的办法速速打造铁锅保护笔尖。两村暗暗兴工,渠头村修建太阳迎壁竣工,大阳天柱塔尖加盖铁帽也告成,并还在铁帽上扣了大缸。自此,大阳村仍文昌武兴,渠头村也渐兴旺,两村皆大欢喜,并还互通姻亲,至今还有“有女嫁渠头,两村结亲亲”的谚语。
阁楼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大阳镇现有多少个阁楼,我在大阳待了两天没有数过来,姑且算是传言说的九十三个吧。今天只谈两个阁楼,一个古一个今。以水间阁“古阳阿县”为中轴,原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古阁,分别为:东作、南讹、西成、北匙。
注释:作:劳动
东作:春天来了,日出而作,开始播种了庄稼了;
讹:锄草、施肥
南讹:夏天到了,劝告人们去管理土地,锄草施肥;
成:成熟
西成:秋天到了,庄稼成熟了;
钥:开锁或上锁的工具
北钥:收割后的庄稼储存起来,准备来年又一个复始。
东阁现在还在(重修),其它三个阁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今天在西大阳村中可以看到一座簇新的阁楼,五弧一劵,四眼通透,阁上建二层挑尖楼:曰文昌阁。此阁在古时称曰:五虎阁。
文昌阁东南西北依然题写有繁青、迎薰、白燎、拱斗八个大字。
注释: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繁青:人口兴旺发达,一代更比一代强;
薰:古书上记载一种散发香气的草,这里泛指文人雅士
迎薰:欢迎有文化、饱读诗书朋友;
燎:气势旺盛
白燎:指青云直上,步步登高之意;
斗:古代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斤
拱斗:这里引指做生意要合理买卖,不要偷奸耍滑。
很多朋友远道大阳来,无非是这里的名气在外,但大多数转了几圈后反倒不知道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往往在老街吃饱喝足后站在墙角摆个“俺老孙在此一游”的姿势,然后拍屁股走人。
传统文化应该多少知道一点的,因为它们都是文明的传承和延续。
汤帝庙位于大阳镇西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的碑文记载主要是明清的翻修记录。
大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建筑格局自北而南依次为:正殿及两侧东西殿,东西廊房,中门及其两侧东西掖门,山门及其东西耳房,正对山门的是一座倒座戏台。
现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殿成汤殿古朴、大气,面开三间,内七间。为元代建筑风格,从三方面可以大致判断:一、斗拱;二、减柱法;三、移柱法。
这里主讲减柱、移柱法。
减柱法:将靠近屋檐一排檐柱按比例减去两根或者四根,达到美观的目的。
减柱法的作用:1、省时,省工,省料;2、美观大方。
*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称中柱,其中在山墙内直通屋脊的叫山柱。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单位称为“间”。
移柱法:将对称的两根内柱按比例内收,使其不在同一线上,起到主次分明,简洁、大气的作用。
*成汤殿是典型的“明三暗七”建筑,前檐面阔三间,用柱四根,但却是八根梁架结构,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应该为8根柱子,因此节省4根柱子。同时,殿内中间两根柱子的距离要比前檐中间两根柱子的距离内收1.31米,不在一条线上,使大殿显得非常简洁、大气。
成汤殿供奉的神像为:汤帝(儒教);西殿释迦牟尼(佛教);东殿太上老君(道教)
下图为汤帝庙主体结构名词,大致了解即可。
1、鸱尾;2、脊刹;3、佛兽;4、斗拱;5、大梁;6、替木;7、檐柱;8、柱础;9、垂兽;10、前槽金柱;11、大额坊;12、四椽栿;13、平梁;14、西房脊刹;15、飞椽;16、檐椽;17、撩檐枋;18、斗;19、栱;20、梁头;21、昂;22、昂嘴
汤帝庙的屋顶正中有一座琉璃塔,据守庙人说里面住着的是太公——姜子牙。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神州大地上长出个不人道的君主名纣王,其做事的风格简单粗暴,可用用十六字来形容:制造酷刑,杀害忠良,宠信奸佞,剖腹切骨。致使朝野妖风弥漫,百姓流离失所。元始天尊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遣派在麒麟崖上熟读兵书的姜子牙下界顺天道,助周家得主天下,最后封神天下。可是,然后,不知道自己怎么办了?元始天尊知其命中无福成正果,又念其封神有功,赐予打神鞭一枚。并特许他可云游众神部,每去一处,该部正神暂时让位,就是所谓的“太公在此,诸神回避”。
在琉璃塔的四周用铁链锁着四个佛兽,守庙人说是姜子牙的四个孩子,因为姜子牙常年在外,对内疏于管教,孩子们看在父亲劳苦功高的份上张牙舞爪兴风作浪,天地之间无神可管,系铃还须解铃人,姜子牙无奈只能将其捆绑在自己周围。
在这里主要起到镇殿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殿屋檐的四角还有四尊站神,一打听吓了一跳,原来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战神,在这里觉的有必要隆重介绍一下,他们都是我年少时追慕的偶像。
第一位,“猛将”罗成(公元年-公元年)为《隋唐演义》中虚构人物,其原型为罗士信。
人物生平:生于钟鼎人家,后习武练得一手好枪法,初入瓦岗军,兵败投奔王世充,再后投唐。
主要战绩:独闯长蛇阵,枪挑铜旗阵,两败尉迟恭,殴打单雄信,连挑十八将。
结局:马陷淤泥河,万箭穿身过。时年24岁。
第二位,“飞将”吕布:(?-公元)三国期间第一猛将。
人物生平:出身低贱,因勇武被丁原任职并州主簿,杀丁原后董卓封其都亭侯,杀董卓后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结局:战败,被曹操处死。
第三位,“名将”周瑜:(公元年-年),东汉末年名将。
人物生平:簪樱之家,名门之后,相貌俊美。初任中郎将,再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主要战绩: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结局:病逝。时年35岁。
第四位,“战神”韩信(约公元前年-前年)军事家,西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少小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遇一洗衣妇人将其接入家里好生照顾才保住性命。后投项羽军,任执戟卫士,不得志,投奔刘邦军,任治粟都尉,经萧何保荐,拜大将军。
主要战绩:平定魏国,击败代、赵,降服燕国,围歼楚军,逼死项羽。
结局:被吕雉和萧何合谋斩杀于长乐宫的钟室。时年35岁。
以上四位都是不世出之奇才,或雄姿英发或决胜千里,只可惜天妒英才,无一善终。只是没想到的是后人竟然脑洞大开的让哥几位来守庙,还嬉皮笑脸的站在塑像下说了四个字:走投无路!
我很生气!!!
段长官院位于西大阳老街西端,由大院、南书院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院落南北为三进,东西并列为两进,由南而北建筑布局为龟棚,大门,一进院,二门,二进院,西并秀楼等。
正门前立有上马石、栓马桩,“入口处墙壁内折,预留出入口空间,平面呈现‘八’字形”。这种独特的造型一方面显示了主人不同凡响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在彰显宅院气势的同时也有四面八方财源广进的暗示。
一进院为经典的四合院造型,所谓“四合院”除了要有正房(北)、东西厢房,还必需建有倒座房(南)。
从正门进入迎面是影壁,上有祥云图案,在古建筑院落中大门和庭院不能呈直线,有两方面的原因:1、堵视线,保隐私;2、古人认为鬼只会走直线,不会拐弯,如果有秽物造访,顶多来到影壁就折了回去。起到保护主家的作用。
段家大院为元代构建,据段家后人段小科介绍,元代庭院建筑的显耀特征有三方面。
一、覆盆式柱础(如图)
23、櫍;24a、盆唇、24b、覆盆;24c、础;24、柱础
覆盆式柱础为明显的元代风格,需要说明的是柱础越低表示年代越久。做为支撑柱的櫍因为雨淋日晒已经腐蚀的非常严重,古人也发现这个问题,所有元以后的柱础是越来越高。
二、金钱纹墙壁(如图)
25、金钱纹墙壁
在段家大院厅房山墙上有铜钱样的装饰图案,在晋城,这种装饰形式很少见。
三、冰纹窗(如图)
26、冰纹窗
冰纹窗位于段氏老宅南书院二层楼上,第一眼看去像是破损的窗棂,大大小小不规则形状。段氏后人段小科说“你要是这样认为,算是白来了。这是国内非常罕见的一种窗户图案,学界叫‘冰纹窗’。”我问段小科“这是怎么想出来的?”段小科笑着用手做抬起摔下状“我的先人就是把一整块冰砸在地上,冰破碎成什么样子,就让木工做成什么形状。”我惊讶的半天合不拢嘴,“真乃中华一绝!”
主房西侧的一个院落为闺房院,二层,也称秀楼。是段家姑娘住的地方,“过去姑娘们住在这里基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到出嫁才能走出秀楼。”
大阳镇游记就暂先写到这里吧,实话,非常难写。为了描述汤帝庙建筑结构,查阅《图像中国建筑史》不下两遍,但不是专业出身难免会有错误和遗漏,望理解和指点。
游记原计划只写一塔、一庙、一屋,临时加入二阁。但比起大阳镇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只算皮毛而已。希望更多才俊能复原阳阿曾经灿烂的辉煌。
阳阿本源与大阳由来
阳阿本源
(1)以方位定名《玉篇·阜部》云:“阳,山南水北也。”阳阿在吴山和香山得南边,为之阳。《尔雅·释丘》云:“偏高,阿丘”,“大陵曰阿”。《广雅·释诂》云:“阿,邪也,”“邪”同“斜”,不正也。而阳阿在吴山和香山的东南面,《阳阿志》有“山座西微北,村居南而错东”。又为丘,因之名阳阿。
(2)以阳人聚落命名
《汉书·沟洫》中有:“贾让奏: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为聚集,“落”为落地生根和定居之意。阳,即阳樊,在今济源市西南。阳樊本是“殷民七族”的樊氏之地,周时为仲山甫之食邑。仲山甫为周宣王中兴之治有大功的重臣,封樊侯,同时又是周王室的皇亲国戚。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坐大,礼坏乐崩,天下大乱。公元前年,周桓王把阳樊地送给了郑国,这让阳人很不满。接着周襄王又在公元前年,把阳樊地赐予晋国。这彻底激怒了阳人,阳人将晋国的移民驱逐后,晋文公兴兵围攻阳樊,后经说服晋国撤兵。但周王一而再地以牺牲阳人的地方去讨好诸侯,让阳人感到失望和恐慌,于是发生了逃离现象。其中一支来到今大阳处生息、繁衍。新的地方又为山南水北之阳地,和原住地(太行山之南,济水之北)的条件相仿,适宜建设阳人聚落,故名阳阿。
大阳由来
隋朝建国后,隋文帝开皇帝年,几次对全国的地名进行清理整改。地名的吉恶、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制度,历代帝王十分重视,特别是与帝王姓名相同或相近的谐音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