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代国都的迁徙记录 [复制链接]

1#
夏代晚期的疆域范围

夏王朝的政治疆域,包括中心区域和周围的四方区域,中心辖区类似所谓“王畿”地区。

《逸周书·度邑解》所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雒汭延于伊汭”便是夏王朝中心辖区,在今黄河中游的中岳嵩山和伊、洛、颍、汝四条河流流经的豫西地区,西到华山脚下,也就是洛阳周围地区。

夏朝的都邑在哪儿?

目前来看以下遗址基本可以判定曾经是夏朝的都邑所在。

传说中的“禹都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西约一公里的台地上。这里为两水交汇的河谷丘陵地带,东傍五渡河,南与箕山隔颍河相望,背倚嵩岳,城建在一个地势略高于周围的土岗上。文化堆积显示,自龙山至夏商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

夏都“安邑”所在地,东下冯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夏县。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文化一直延至商代前期。

夏都“斟鄩”的所在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介于伊、洛河之间,遗址中部地势高亢,与西部高地相连,其余三面地势低洼,平面略似半岛形状。

夏王朝晩期政治疆域范围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战国策魏策一》记载: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屢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记录了夏王朝晩期政治疆域四界范围,大致区域在东部到黄河和济水,西部到华山,北部在山西太原或上党一带,南部濒临伊水和洛水。

夏的东边是东夷,夏代东夷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南部的豫东、鲁西及皖西北部。夏代二里头文化还从伊河平原南渐,从武当山和大洪山之间的汉水谷地抵达南阳盆地,更经汉水和江汉平原,影响波及长江流域。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封于夏虚,启以夏政。”

所谓“夏虚”的晋南一带,与豫西地区隔黄河相望,夏朝的西北部边界抵达山西中南部。

夏代王邑的迁徙记录

自禹至桀夏代王邑前后有十一次迁徙。

夏代君主世系

禹,先后定都于阳城(河南登封)、平阳(山西临汾或晋阳)、安邑(山西夏县)。

启,自安邑渡河而南,迁徙至夏邑(河南禹州)。

太康,迁都至斟鄩(河南偃师二里头)。

相,迁都斟灌(山东观城)和帝丘(河北濮阳)。

少康,开始居住在纶邑(山东济宁)。又迁原(河南济源县原村)。最后回到夏邑(偃师太康故都)。

杼,迁徙到老丘(河南开封)。

孔甲,迁徙到西河(陕西郃阳)。

桀,定都于斟鄩(河南偃师二里头)。

禹曾因为多次迁徙,先后将阳城、平阳、安邑三个城邑作为自己的都城。

在尧舜时代,联盟的领袖通常都是由议事会选举产生的,领袖人选的资历和才能是决定性因素,前一任领袖的后代虽然有时也会被提名,但常常会因为资历和能力不如人而落选。采用这样的选举办法的根源是当时的环境还很恶劣,生存很艰难,需要一个拥有丰富斗争经验和强大组织能力的领袖来引领大家。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王权开始确立,而领袖人物们都会围绕着王权进行政治斗争。传说禹的父亲鲧曾经极力反对唐尧传位给虞舜,愤而起兵与虞舜斗争,因而被虞舜诛杀于羽山。可见王权政治斗争之惨烈。

夏禹像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夏禹死后,益和启争夺最高权力。夏后氏经历鲧、禹两代的经营,成长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传说涂山会盟时防风之君因为迟到被禹斩杀。夏后氏势力开始左右着领袖的选举,当时执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被选举为禹的继承人,但因为早死未能继任;而后又选举了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伯益,禹死后,伯益因禹的儿子启夺取领袖而失位。益和启争位过程中,经历了反复的斗争,启曾遭到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最终因为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启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杀死了益,夺得了领袖的权位。

为了摆脱伯益剩余势力的影响,启时自安邑渡河而南,迁徙至夏邑(河南禹州)。

随着夏后氏国家的建立,世袭制度开始成为新的传统,但具体是谁继承并没有明确规定。于是就发生了启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的武观之乱。

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在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夺继承权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到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启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武观的叛乱。

太康在战争中获胜即位后将都城安邑迁至斟鄩方便自己统治。

启的儿子太康傲慢懒惰,终日放纵嬉戏游玩,传说他游逸田猎毫无节制,行猎于洛水之南多达一百日都没有回国。这种行径引起民众的极大不满,有穷氏后羿利用民众这种情绪,篡夺了政权,不准太康入国。这就是太康失国,夏后氏的统治权落到了有穷氏的手中。

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将他的弟弟仲康立为新的王,流落于洛水附近,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成为了国君,于是后羿开始派人追杀相。

相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投奔斟鄩氏、斟灌氏这两个同姓诸侯。

有穷氏后羿被寒浞在他田猎将归之时,杀死后羿,夺取了有穷氏大权。寒浞的儿子寒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战后寒浞将寒浇封在斟鄩氏的过邑,将寒豷封在斟灌氏的弋邑,用来控制东方。

相被杀而死后,相的妻子后缗东逃回娘家有仍氏,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做了有仍氏的牧正(官员的首脑),寒浇知道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做了庖正(掌管饮食)。有虞氏首领虞思将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赐给他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并把纶邑交由少康管理。

于是少康迁往纶邑,将纶邑作为复国的根据地。

有了根基的少康开始执行他的复国计划,首先与逃到有鬲氏的夏后氏臣子靡结成同盟,其次安抚斟鄩氏、斟灌氏的族人,组成了反寒联军。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复国战争开始后,少康先是通过间谍女艾灭掉了被封在过邑的寒浇,又命令季抒(少康的儿子)诱杀了弋邑的寒豷,之后又进军斟鄩,灭掉了寒浞。

复国战争胜利后,少康将都城从纶邑迁回了故都夏邑,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

《竹书纪年》记载:伯杼子(即后杼)往于东海,至于三寿,得一狐九尾。

少康的儿子杼即位后,为了方便征服东方,将政治中心迁往老老丘(河南开封)。

杼的东征安定了东方各个部落,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东夷与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竹书纪年》记载: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廑在位时,退居于西河地区(陕西郃阳)。

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于衰落,于是夏后氏的政治中心开始向晋西南地区转移。夏文化的影响还向北扩展到晋中以至冀北。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夏桀定都于斟鄩(河南偃师二里头)

夏桀聚敛百姓的财富用以维持他穷奢极欲的生活,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但夏桀却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和高压的手段压制百姓,这种无耻的行径使人民忍无可忍,宁愿与他同归于尽。

《尚书·汤誓》记载:“时日曷丧!吾及汝皆亡!”

夏桀时还不断进行对掠夺战争。伐有施氏,有施氏进献美女妹喜;又伐岷山氏,夺得岷山之女琬、琰二人。这些对外掠夺财富、人口的战争引起了周围方国的不满,原附属于夏的诸侯纷纷叛离归附商汤。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后夏桀被商汤俘获,之后又被放逐于南巢,数年后死于南巢。

结语

夏都的迁徙的特点,选择范围相对固定,主要人群以贵族为主。

夏都的迁徙,早期十分频繁,几乎每代都会迁徙,后期相对稳定,数代才会有一次迁徙。迁徙的范围,大概是在华山以东,至豫东平原的长条状地带之内。唯一另外的情况是,太康失国后,相被后羿驱逐,导致相、少康两代夏后氏君主远离祖先的统治区域,直到少康消灭了寒浞一族才回到豫西故地。

夏代各王的迁都,基本是在一个以偃师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内迁移,夏代迁都,与后来商代盘庚的举国迁都有所不同,主要是上层贵族统治集团的迁徙,平民阶层不一定会跟随着离开故土,下层社会固有生活组织结构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

夏都的迁徙原因,一方面,与矿产资源有关;另一方面,又是夏代贵族统治集团获取民心的一项政治措施。

《左传》宣公三年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矿产资源是选择都邑的重要因素之一。夏都分布区与中原铜锡矿的分布几乎完全吻合,夏代在寻求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

《夏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夏政权的得失和夏代国土的稳固,有赖于夏人民众的人心向背。如夏王少康,从东方纶邑回归故土夏邑,深得夏后氏政权的民心,终于再度中兴。

参考文献

《逸周书·度邑解》

《左传》

《竹书纪年》

《史记·吴起列传》

《尚书·汤誓》

《夏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