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长江客轮翻沉”百日祭
离在湖北监利“东方一号”客轮翻沉事件已三月有余,有些话仍然如哽在喉,不吐不快。当时,新闻铺天盖地,一时成为中华大地乃至世界的舆论焦点。余即有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更主要的是害怕因为情绪而使言论有失偏颇。经过一段时间,好比沸水已经冷却、情绪基于稳定,所述之事、所闻所见之感自认为趋于更客观公允了。此次客轮打捞救助给我总的印象是:拉长线、钓胃口、煽舆情。首先是时间拉得太长。从画面上看,客轮翻沉的地方离岸不过百米。当时我对同看新闻的几个人说,如果是用我村我组的人来打捞,保证不会超过十个小时。我脑中闪现的念头是将船揽上钢索,然后用几台履带式拖拉机往岸边拉,最后将它翻转过来,或用翻滚式的办法往岸边靠,如此这般,也许还有活物。而新闻中相关人员一再强调“国际惯例”,既七十二小时后才能做翻转打捞的工作。试问:什么是国际惯例?在长江,这样的大型客轮翻沉事件,我没见过。若问老人,也均未见过。所以说,这样的事至少是百年才有的一件事,惯例在哪?只有那些书呆子、缺乏工作经验的人,才死守那些条条框框,不敢当机立断,不能随机应变,以致将时间拖得老长。我处荆州下游不足二十公里。记得童年的时候就常在岸边拾柴拾物。我们的方法很简单。在绳子的一头绑上一铁钩,看到漂来的木块什物,就将有钩的一头甩出去,然后向岸边拉。到了青年时期,常在那里修堤防汛。如果遇上装有修堤防汛物质的船只搁浅沙滩不能靠岸,大队支书一声喝:“小伙子们,跟我冲!”大家纷纷涉水,将船上的物质搬上岸。那时所经历的仿佛都是特例而少有惯例。客轮翻沉以后,那些老用“惯例”来解释的人,可以说是十足的机械主义和经验主义。不仅如此,还从天南海北调来这专家那专家,依我们这些常人来看,也是显得十分可笑的。其次是以此次特大事件为噱头争收视率,钓足人们的胃口。人们的好奇心、猎奇心、同情心普遍存在。新闻载体通过此次事件将收视率引向了最高峰,毋容置疑。事态一点一点地发展,新闻一点一点地播,为了详尽,还要不断地回放。我在想,如果把它比作一幅动漫画,短短一周内所开的十几场新闻发布会,就是这幅动漫画的解说词。在这篇漫长的解说词中,有多少是废话,有多少是表白(表功绩),甚至还有多少是在作秀,即使是在没有读过几句书的人面前,也一眼就能看明白。当然,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充满监利人纯真情义以及饱含有爱心人士义举的行为,即使你不“发布”,人家也累累为其所感动。第三是通过造大声势来煽动人们的情绪。什么情绪?无非就是感动、感激、感谢的情绪。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中,有一种声音好像在说,在这样的特大灾祸面前,你看,我们做得可以了吧!不仅有高官的重要批示,也有各级各部门的联动发力,可以说是倾尽了全部力量,做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应该为之而感动,也应该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而感激,更应该感谢当今的*府,感谢身处于这个大好的时代,并且应把它化为前进的动力,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依笔者看来,最大的情绪莫过于每次在重大灾祸面前、每次都冲在最前面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铮铮铁骨,中华民族的骄傲。六月六日,长江特大翻船事故,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四百四十二条生命,最终还是被江水吞噬。试问:有几个官员敢于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拍着胸脯说“我负责!”;有几个“学者”敢于在救援的最佳时间内疾呼,“不要死抠惯例!”没有!最终,都怕担责任,都谨慎小心,既怕扣上不作为的帽子,又怕扣上乱作为的帽子,致使整个救援工作就像一条慢慢爬行的虫子,慢慢地、慢慢地,爬完它的最后行程。是如此,敢作百日祭!2015.9.14赞